0%

2024-01-17-insights

昨天没等到arxiv更新,结果今天来了163篇,让我想起了10月份AAAI挂arxiv时候的恐惧……

既然昨天没有,那就算今天的是这两天的,所以今天上限六篇

Tuning Language Models by Proxy

yejin choi又来活了,这次是parameter efficient tuning. 作者思考,未来的LLM finetune实际上是越来越贵的。不过之前的工作发现,很多时候比如SFT,对模型的改变很小,只是在“elicit latent knowledge”。

那么,用线性代数的方法:在大模型的logits上叠加一个小模型微调前后的差值。能不能得到和大模型类似的效果呢?作者发现,用这种方法,只微调一个小模型。能达到微调大模型90%左右的水平

90%,正如GLM4之于GPT4……只能说……

RAG vs Fine-tuning: Pipelines, Tradeoffs, and a Case Study on Agriculture

微软的研究。作者用了33页就为了讨论一个问题:RAG和finetune谁的效果更好?可以同时存在吗?作者在一个基本还没有AI参与的领域(农业)数据集上探索了各个模型做finetune和RAG的效果。

发现,两者都能提高效果。然后,即使在某个数据集上finetune了,还是需要再相同的数据集上做RAG。

很好的研究,有scaling的视角。感觉像是OpenAI下放的insights

Flexibly Scal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’ Contexts Through Extensible Tokenization

一片长文本的有趣论文,作者这次是对tokenizer出手了。有一个浅显的道理,如果tokenizer一个token代表10个word,是不是同样sequence下token就变多了呢?作者搞了tokenizer作为插件放到了LLM之前

话说这么一想,之前那个activation-beacon,似乎也算是个tokenizer了?

Bridging the Preference Gap between Retrievers and LLMs

google出的一篇retrieve领域的论文。作者发现已有的finetune RAG类工作,要么就是finetune retriever,要么就是finetune generator,(or both)。那么,如果两者都是通过API买的,不能调。这些工作就抓瞎了

作者的思路是,训练一个映射,或者说re-ranker作为一个bridge链接锁死的retriever和generator。

我感觉这个东西有点像self-knowledge-guided RAG,相当于在学习去建模generator的知识边界,定向补充他不知道的东西?

Human-Instruction-Free LLM Self-Alignment with Limited Samples

大家都知道模型在收到一个query以后,retrieve一些比较像的样本,然后ICL拼在前面,效果会更好。(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成RAG) 。那么,这个效果的增量能不能蒸馏回来呢?

作者探索了这样的self-training框架:先ICL,把ICL以后生成样本做成训练样本。发现效果竟然还挺好?这是一个不需要任何人参与的SFT流程

挑战,不可能?我觉得这里要讨论一个问题:ICL样本到底是交给了模型遵循format,还是交给模型理解不同的label。前者是align的场景,后者是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